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獎助出版 贊助出版單位◎長榮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浩然文教基金會 富邦文教基金會 鄉城文教基金會 福爾摩沙文教基金會 鄭深池先生 製作◎LIFOK(黃貴潮)監製◎何穎怡 錄音、混音◎符昆明 錄音助理◎徐明傑(哈克錄音) 平面視覺設計◎豪戈工作室 企宣統籌◎何穎怡 特別感謝◎WUSAY女士夫婦 解說: (一) 已近絕響的傳統阿美族口簧琴演奏技藝,過去一直是青年男子追求異性的利器,各人各自發展出屬於自我的絕藝。傳統族人對聲音的禁忌與審美,也通過此一樂器吹奏實踐。 (二) 宜灣阿美的Datok 壹、 宜灣人口中的Datok,現在漢語譯為「口簧琴」或「口琴」。但在部落中老人的心中,可能較相當於漢口中的〝樂器〞 貳、 除了Datok之外,符合音樂學者定義下的樂器,在宜灣過去可見者,還有: l. ‘Awoi a Datok(或Saka lawla a Datok),竹簧口琴 2.pana',弓琴 3.pakpak,拍擊器 4.singsing,小鈴 5 .tangfor(cohcoh),大銅鈴 6.'epip(olngac),哨笛 (三) 黃貴潮(Lifok)和口簧琴(Datok) 范揚坤(1995) 17歲病中學Datok 當時一個剛結婚的親戚( faki)叫作Soang Ci' opolan,拿給他在病中自娛。 拿到的第一付Datok,「我記得那是一把雙簧的Datok,對於學習 Datok」,親戚Soang 說:「怎麼吹?像你喜歡怎麼追女孩子一樣, 自己研究吧!」但是當時Soang還是教了Lifok這個病中的親人,一些基本的吹、呼演奏技巧。 關於Datok,宜灣的阿美族人,世代認為這個樂器是自己個人完成製作和吹奏技巧的鑽研的事,男人和男人間並不相互贈與Datok。不(過) Lifok的親戚Soang或許因為看他生病同情他;再加上時代比較開放,風氣不像以前那樣保守,才願意把以前自已所做的Datok送給他,經過幾十年之後,Lifok如此的回憶著。 Lifok想起當年Soang的一句玩笑話: 「你又不是我的女朋友 ,現在也不是三更半夜呢!」有關於對Datok的知識與禁忌,就這樣開始,一點一滴的累積到今天。那時社會雖漸漸開放,演奏Datok的人卻也愈來愈少。晚幾年,Lifok開始蒐集部落的傳統音樂,只找得到老人吹奏了。「他們有些都吹得很好呢!可惜那時候錄音機不普遍,我都沒有錄下來。」 不到兩三個月,第一付Datok就被Lifok給吹壞了,他開始嘗試像以前的宜灣男人,自已著手製作Datok。疾病和病榻限制了他的行動自由,製作樂器所需要的材料,只能託人代為尋找。到可以離開病床自由行動之後,才開始自已尋找適合的材料製作Datok。竹材自然不成問題,琴台上金的金 屬簧片(sma)卻不如想像中容易。他開始思索sma的合適材料,垃圾堆、鐵工廠留下的廢鐵,都是他撿拾的寶庫。 幾十年下來,「到現在,看到路邊的鐵皮都還有撿回去的慾望和習慣。」 也就是因為開始動手製作Datok,研究如何把Datok作得更好,成了Lifok心中一個很重要的課題。 他在中研院工作期閘,看到民族所蒐藏各族的Datok,但總還是覺得阿美族自已族前人做的 Datok還是最精緻的。一種對於民族藝技巧的自信,再次加強。 傳統型的Datok製作,完成熟練之後,Lifok又再開始對 Datok的改革,發揮他的想法。首先是簧片的部份。傳統尖舌的簧片振動的泛音,組合3613這種小3和絃的音程結構,像是西洋的小調。於是,Lifok開始想著如何改變簧片形狀才能作出可以吹出有大調音階旋律的Datok。嘗試實驗中,他也得確做到了。 七、八年前,為了想讓Datok更方便、舒適地被吹奏,傳統的爸爸(琴筒套)、媽媽(琴台)基本結構外,Lifok再創造了一個小 孩(把手)。棉線聯結了樂器與吹奏者之問的方便,也聯結並擴大詮釋了宜灣阿美人據來的倫理觀以及樂器的一部份。Lifok心中的 Datok與宜灣一樣,應是有現在(夫妻)與希望(小孩)光明前景。 1971年,心心唱片為Lifok和宜灣的Datok發行第一張歌舞、簧報不斷的唱片。到1995年才有這第二張由水晶唱片錄製的 Datok專輯。 幽夜中才有的Datok幽秘氣質,和長久不變的樂器形,在Lifok的手中,漸漸不再是不可顛撲的金科玉律。改變的嘗試中,Lifok實踐著作為宜灣阿美一份子的努力,努力讓部落中的Datok真實的活著。 如果有愈來愈多的同胞接受、欣賞Datok的存在。